本站手机站m.dajiadu8.com,服务器懒得转移了,凑合看吧!没收益,所以空间有限,请见谅

首页

仙侠修真

大唐锦衣行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大唐锦衣行:草蛇灰线 第二十四章 难得笔墨

    许折将有些凝固的墨汁再研了下,便于卷上落笔,笔力劲挺,正楷有浩然之气,“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”

    “再何解?”

    “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,是谓君子。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侥幸。”

    “时值九月,一子同左右远游,食肉糜而思亲,忽垂涕,曰:父母尚在,远行,枉为人子。感伤有怀,再指目左右,曰:远行者,皆枉为人子。其言宜乎?孝悌何解?”

    许折略加思索,此题单看问句,是一个开放性试题,但从简略情景的后半句来看,出题人的意向很明显。

    跟做判断题差不多,一般带着“必定”“都有”“任何”这类绝对词的往往都是错的。

    考试这东西,还得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。

    目前国运不顺,多处偏远地方都有盗贼作乱,大唐其实是很鼓励男子去参加走出家门去参加行伍的。而且论语中关于志向的论述很少,“游必有方”基本是作为一个固定答案,一定要点出来的。

    从出题人带有倾向性的题目中,想一想,满分答案就出来了呀,嘤嘤嘤。

    许折落笔书曰:“其言过当。士不可以不弘毅,男儿有志四方,岂可久居一室。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彼其于世,以己度人,思虑不周,未见人之方,草草作阖棺之论,不谨矣。孝悌之解,能养且敬为孝,不违为孝,顺意为孝,守礼为孝,报喜为孝,悦色为孝。”

    再答几题,待这部分结束,悬腕略作休息,开始为下一题作铺垫。

    考场中偶尔有翻阅卷子的沙沙声,间杂一些乌玦摩挲砚堂的极细小的响声。

    墨香萦绕于笔尖、鼻头,在这精神高度集中的考试中,已有三五执笔人额头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尤不自觉。

    这里坐着的,有与他一样的小家族的少爷公子,也有寒窗数年、十数年、数十年的寒门才子。

    这一代文人,如惊弓之鸟般享受着大唐帝国的科举余晖。

    在他们之前两百年,文章惊天子的时代刚刚过去,在他们之后五十年,狼毫宣笔不如袖剑、长衫才子不如莽夫的时代即将到来。

    时间缓缓流逝,接下来是第三卷,“例论”。

    题目是“仁”这个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话题。

    要求:九百字长文、必须有详例、不能跳出儒家思想这个框架、字迹必须工整,

    许折将前两卷放好用镇纸小心压住,取下附带的稿纸一边打着腹稿,一边随手画着洛天依。

    待腹稿初成,许折用浓墨将大吃货的画像抹掉,于另一张稿纸上以矫健行楷徐徐写着,引经据典思量慎微。

    “子曰: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……

    张君名曲,字正白,以进士累官至光禄大夫,清正非常,时人称之。

    少时家贫,好任侠,负不羁之才,常思奋不顾身,恐戴盆而望天,不得殉国家之急,故绝家室之累、亲友之知,策马北向,出入汤君幕府,历三秋而得用,自此为牛马走。

    张君入府,不自是而露才,不轻试以幸功,事必躬亲,分别有让,五载,得亲近死力。

    举事十载,衡州米粟堆积富于满天星斗,良绢车载盈若江河奔涌,人皆安业,颂汤之名。汤君抚掌,衔杯酒以接殷勤之欢,叹曰:张君屈才。

    乃提笔,以不惑之龄遍览孔孟圣言、春秋百载,三元及第,青云直上,二十二载,从二品光禄大夫。

    及至讳然不可言,治下无不泣然垂涕。

    纵览张君平生,与士信,与汤敬,勤于事,敏于言,待民宽,临财廉,不侮,得众,有功,人任焉。”

    紧接着许折来个过渡:“以张君为镜,省度几身,未尝不自惭形秽也……”

    再来一段借古怀今,大有王勃滕王阁序里,阁中帝子今何在,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感。

    大段过后再来一个华丽的排比,洋洋洒洒地并列七八个简例,完了再运用对比论证、道理论证、比喻论证、类比论证,完美诠释了仁者无敌、不仁者要么垃圾要么归西这个理念。

    最后一段凤尾般的点题,收束全文,犹如钟期之遇,千言万语不抵抚琴一曲。

    文章一气呵成,给你们翻译一下,就是……算了,自己看吧。

    (上文其中某些句式仿写自史记--报任安书,张、汤例子纯属本人虚构。)

    反正就是讲了什么是仁,仁之五者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具体应该怎么做,做到了又有哪些好处。

    随后开始进行改稿,增删语句,将兴起时妄议、不妥的话全剔除。坐正调整呼吸,再次检查,确定无错漏后便尽数誊写至卷子上。

    秀才试中的“例论”,要求一点也不高,只要字好,逻辑通顺、论述无明显悖论一般都能过。

    “这文章,写的不错。”

    誊写好后,看着行云流水、雷霆藏怒的文章,许折感觉自己棒棒哒。

    便是将他自己代入阅卷者的视角,也能产生一种“我之心矣,哲已能忖;我之言矣,哲已能选”的感觉,要是阅卷者感情再丰富一点,说不还能产生些共鸣,“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,私于私者自相悲兮。”

    最后一卷,便是诗词题了。

    许折诗词一般,水平放到这个时代中只能算是二流。

    骈文他可以写的很华丽,曼词、典故信手拈来;杂文可以写的像白雪刀子般冷峻,江湖染的;散文可以像雨后青葱般平淡,岁月给的;墓志铭是他最拿手的,搜魂、杀人、摸尸、灭迹、写文,一条龙服务,只此一家,别无分店。

    至于诗词,从来抒意,唯有感而发,为赋新词自是落了下乘。

    文题用一百余字描绘了这么一幅场景:

    晚归城小卒,伤退,轻舟晚渡,码头繁华,茫然伫立,已无归处。

    诗词皆可,诗,不限绝、律;词,菩萨蛮、采桑子词牌二选一,也就是根据给定词谱填词,长短句格式要一样,字字平仄要相同,中声随意,难度比自己作诗大一些。

    许折左手轻轻摩挲着晚归二字,冰凉的宣纸虚印出一座古城,他去过那儿。

    有主城名晚归,横于长安北三千里处,连横多处城池构成了大唐帝国北地的防线。

    那里的酒是烈的,刀是凉的,那里的忠骨八尺,忠心三寸。

    自古名将如美人,不许人间见白头。

    许折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,那位将军站在城楼上,站在他的旁边,前望莽莽大漠,目光如炬,满头刻意染黑的发随大风飘扬,手里捧着天子亲笔书,只有两个字:

    “死守。”

    许折轻轻收揽神思,开始构筑题目的场景,墨笔长悬,久久未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