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手机站m.dajiadu8.com,服务器懒得转移了,凑合看吧!没收益,所以空间有限,请见谅

首页

历史军事

幼儿老师闯异界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幼儿老师闯异界:崖山不沉没 84.科技魔法——磁偏转电流计、炭精送话器、动圈电喇叭、电容器

    回到玄义号,林夕问:“现在船上谁在管事?”

    舵头费停山走了过来说:“回禀上人,职部舵头费亭山现在掌管全船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现在涂熙才他们准备先往鹰嘴崖,等到发掘物资以后,组成人力运送队伍,往玄义号上送几万斤物资。”

    舵头费停山道:“回禀上人,这些情况我方才已经知道了,热气球需要跟随玄义军移动,所以,现在把猛火油基本都给了热气球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很好,现在把船都收集起来,咱们现在要肃清附近海域,确保物资运送过来的时候,我们是安全的。”

    费停山道:“是,职部这就去安排。”

    “等一下,咱们还需要做一些东西,你把工程院就是原来将作监的留守人员,都召集起来。”林夕吩咐道,米三妹说:“这个我来办。”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不一会,林夕的船舱里面,米三妹带着一群大匠过来。

    还没有坐下,玄义号轻轻颤抖了一下,开始向深海方向划去。

    一群大匠面面相觑,米三妹快人快语:“别琢磨了,玄义号现在向深海运动,我们要等到鹰嘴岩能够开始运送物资给养,才会返回。现在拿出画板,都听上人吩咐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各位大匠,我素来敬重能够创造的人,各位大匠在过去受苦甚多,这是制度原因,非各位技能之过也。”

    铁大匠刘灿灿眼泪就流了下来:“上人,有您这句户,老朽死也瞑目了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好日子才刚开始,死就不必了吧。”

    刘灿灿用袖子擦干眼泪,高兴地说:“说的是,说的是,老朽要好好活着。”

    林夕看了看周围的大匠:“你是玉器大匠车里?”

    玉器大匠车里站起来行礼:“感念上人记挂。”

    林夕又看见一人:“你是漆器大匠刁如沐,做了桐油包线的。不必多礼。”

    漆器大匠刁如沐也站起来行礼:“正是。”

    “制作伏打电池堆的铜做大匠祁六。

    你是刘八家的小子,也是做铜器的,你叫啥?”

    一个年轻的嘴上毛还没有长起来的小伙子站起来:“回上人的话,小子刘赐,擅用錾刻,老伯们眼神不好,故而精细的活计,常常教小子做。”

    林夕问:“可有作品?”

    那个叫做刘赐的小伙子迟疑了一下,祁六说:“小赐呀,上人垂询,正是你扬名立万的时候,还等什么?”

    刘赐迟疑着说:“我爹的性子。”

    祁六踢了刘赐一脚:“你个憨货,你爹还不得听宋敖兴的,宋敖兴还不得听上人的?!”

    刘赐于是拿出一个金蝉,在三层的球笼里面坐着,更难得的是金光闪闪,林夕好奇怪,不过刘赐倒是很上道:“金光是用水银把金子融进去,然后鎏金做的。”

    【注:鎏金?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,涂在铜器表面,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,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。关于金汞剂的记载,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《周易参同契》。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,最早见于梁代。《本草纲目·水银条》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:水银“能消化金银使成泥,人以镀物是也。”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。】

    【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、兵器、车器、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,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,到了汉代已能熟练的应用,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,再交错鎏以金、银,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。隋、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,广泛应用于宫殿、寺庙、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。宋代造诣更深,并且将其传至日本。】

    林夕很吃惊:“你们直接用水银?那个可是毒性很大呀。”

    刘赐说:“匠户人家,命贱,娶了媳妇有了娃,就圆满了。”

    林夕道:“怪不得说你手巧,也罢,今后用水银的工艺一定要少,注意通风。”

    然后林夕有看见一个人:“你是铜匠做的头,叫做扁宜昌对吧。”

    扁宜昌行礼道:“劳动圣人挂念,老朽正是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不必多礼,你们铜匠做,做了很多事情,今后咱们还有很多电器,都需要铜匠做发挥长处。”

    铜匠做头扁宜昌说:“圣人吩咐,我们一概照做就是。”

    【注:宋徽宗喜欢别人叫自己圣人,故而有宋一朝,也多有叫皇帝为圣人的,林夕因为禁止大家叫他皇帝,所有有人用了别的词。】

    林夕又看了看米三妹:“这就是全部了?”

    米三妹说:“倒也不是,火工、木工也还是有的,不过木工大匠段永春,火工大匠袁婷芳都跟着先遣队,由宋院正带领走了,如果您需要用,我可以叫他们来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

    “我想现在首先做一个炭精送话器,以及动圈话筒,就是对着送话器说话,然后在铜导线的另一端,我们可以听到放大的声音。

    所以,我们需要炭精,我想也许在烧火剩下的烧结体里面,可以尝试挑出来一些。

    不过在此之前,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台电流计,一个电压计。

    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眼睛,来看到此前我们看不到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米三妹说:“好吧,上人,我去找人。”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林夕问:“咱们有磁石没有?”

    宋庆道:“磁石是有的,不过块都不大,也就半寸宽一寸长见方,船上有的做简易的司南,我们现在都用一小块磁石放在草径上飘在水里。”

    林夕又拿出一块画板,先是画了一个磁石,然后在磁石两端,向下延伸了一寸,标注为铁。

    然后由画了一个铜制的小框架,框架高约半寸,宽九分左右,框架用软木制作,外面缠上三十圈桐油包细铜丝,然后细铜丝在引出端,盘成渐开线螺旋,然后将两条渐开线螺旋端,固定在木质的基座上,想了又想,林夕在固定基座上,又用两块木块,中间用桐油粘连,这样让木块之间的连接,是通过桐油的绝缘而完成的——好吧,林夕就是想让微小的电流也能够不被木头潮湿或者导电所分流,从而破坏它的精度。

    整个设计好的电流指针偏转仪,指针是一根硬木做成的四寸长刺,粗细不过三分之一分,也是用桐油粘结在偏转线圈支架的顶部,然后林夕在指针的偏转轴另一侧画上配重。

    设计好的电流偏转计高大约五寸,宽大约五寸,厚大约四寸。

    林夕在绘图纸上写上——磁偏转电流计。

    林夕说:“这个地方,就是线圈这里,你们同时做一百圈、五十圈和三十圈三种。有问题吗,有问题现在说,没有问题,就干吧。”

    众人对望了一眼,宋庆道:“上人想让哪位做呢?”

    林夕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情况,就问:“难道不是应该让做的最好最快的来做吗?”

    宋庆说:“回禀上人,您这个东西,难度不很大,我们这里现在包括扁宜昌、祁六、刘赐都会做。而且,如果做出来了,他们要记功,这也是今后难得的。”

    林夕想想也是,今后这些诸将争功的事情,也是免不了的。

    于是林夕挥挥手:“扁宜昌,你们自己安排吧,不过下面我要做一个非常精巧的东西,还需要人。”

    扁宜昌于是道:“祁六君,那么,就劳烦你做一下这个磁偏转电流计吧。”

    【注:称呼某某君不是日本人的发明,而是从遣唐使传过去的。】

    祁六站起来施礼道:“谢过扁公。”

    然后林夕又拿过一块画板,这次他要设计一直炭精送话器。

    林夕边画边解说:

    “炭精送话器,炭精用你们选最好、最纯净、最黑的炭块,或者烧的最脆且硬,相撞有金石之声的木炭块,然后敲碎,直到平均半粒粟米大小,把细粉筛除。

    然后用一个纸筒深四分,直径一寸,在里面填满炭精粉粒;

    纸筒底部用一块圆铜片胶合封死;

    另一侧做一个铜的圆圈,宽一分,填在纸筒内侧侧壁,然后引出铜丝;

    再在纸筒里面再添加一点点炭精粉粒,略略鼓出一点点;

    然后用桐油浸透薄竹纸,粘好在话筒边上。

    然后做一个铜的笼子,能够把炭精送话器固定在笼子支架上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到这里,思绪把炭精送话器模拟了一下,觉得自己疏忽了什么。

    应该有什么呢?

    对了,应该有张力调解结构呀,林夕记得后世使用螺丝螺杆来调解张力,但是现在螺丝就算是能狗造出来,与螺纹匹配也是个挑战。

    这时候米三妹轻声呼唤林夕:“上人?”

    林夕回过神来,问:“我若是想这个纸筒底部有一个东西可以推送,精细调解里面炭精粉粒的压力,可有什么方略?”

    扁宜昌说:“可以用楔子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如果想调好以后不用动,也不会轻易变化呢?”

    祁六说:“楔子就不妥当了,我观上人的炭精送话器必然是经常拿着移动的。”

    扁宜昌说:“如此确实不妥当,可以加豆子。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精细调节,精细调节。”

    扁宜昌又说:“那样的话,也有不妥。可以用塞块或者塞片”

    林夕问:“什么塞块塞片?”

    扁宜昌道:“若是选精铜或者精钢,打制长条片,并用油石细磨,最后用皮毛打光,两片塞片可以自己贴合在一处。只是塞进去容易,拿出来不易。”

    【注:?现代塞尺又称测微片或厚薄规,是用于检验间隙的测量器具之一,?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,在斜边上有刻度,利用锐角正玄直接将短边的塞尺又称测微片或厚薄规,是用于检验间隙的测量器具之一,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,在斜边上有刻度,利用锐角正玄直接将短边的长度表示在斜边上,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缝的大小了。

    扁宜昌所说的塞片,其实蕴含着另外一重意思,塞片因为非常薄和平整,所以两片塞片相叠加,自己会贴在一起,这是因为非常平整的情况下,范德华力以及大气压力都会他们很容易贴合在一起。

    扁宜昌其实在这里是隐晦地显示他们的加工技能。

    但是很遗憾地是,这样的东西,需要柄比较长,所以其实仍然不适合炭精送话器。】

    这时候,刘赐说道:“上人,不知道我理解是否正确,其实如果您需要保持张力,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板簧也可以”

    林夕倒是眼前一亮,觉得这也不是不可以接受。

    但是随后刘赐看出了林夕的意动和不满足,接着又说:“若是一定要能够再调节,我们也是可以在线面板簧处,再做一个转轮,转轮可以分三到六个台阶厚度。”

    林夕大约听懂了刘赐的思路,不过他不能确定刘赐确实知道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于是林夕把一块画板递给刘赐。

    刘赐用了散点透视画法,把结构画了出来。

    【注:散点透视,画家在作画的时候,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,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,这种方法叫透视法。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,所以也称为“远近法”。西洋画一般是采用“焦点透视”,它就象照相一样,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,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,因为受空间的限制,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。

    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,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,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,而是根据需要,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,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。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。这种透视方法,叫做“散点透视”,也叫“移动视点”。

    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“咫尺千里”的辽阔境界,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。故而,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“散点透视”原理,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、百米以上的长卷,(如清明上河图)而如采用西画中“焦点透视法”就无法达到。】

    林夕点点头,对宋庆说:“给他记一功”

    随后林夕接着画:“再做一个底座,好放在台子上,做两个铜柱子,好让桐油绕线铜丝接线接上去。

    另外,下面做一个按钮,说话的时候按下通按钮,就通上电,松开手,电就停止了!

    先做十个吧。”

    林夕在这种图纸上写下——炭精送话器。

    林夕把第二张图讲解清楚,忽然就觉得很累很累,但是很有成就感。

    林夕走出舱外,活动了一下身体,接着又爬上了瞭望塔,费停山也跟着林夕上了瞭望塔。

    林夕拿过望远镜向四周看了一圈,问费停山:“我怎么觉得烟火比上午还要多呢?”

    费停山笑了笑:“我估计确实是宋元两军的大将都出了问题,现在他们想要攻击我们,就必须先把周围的兵干掉。不然他们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清楚。”

    林夕问:“我们还有多久的自由时间?”

    费停山说:“这个可不好说,刚才的计划,不是等到夜间咱们运送物资吗?”

    林夕觉得也问不出什么结果,就再次回到了前舱。

    回到舱内,厨头已经送上了午饭。

    林夕边吃午饭,边画东西,不一会,放下饭碗,画起图来。

    又画了一刻钟,林夕画完了,众人看着林夕画的东西,完全不知道是什么。

    原来,林夕把号筒喇叭的圆边,改成四方形的锥体,这样比较好做嘛,另外还有一个小一些的喇叭。

    林夕拿过小喇叭先说起来:

    “这是小的动圈话筒,因为咱们目前只有直的方形磁铁,所以现在这里震动用的线圈,也是四方形的。

    四方形的线圈长八分。绕线圈你们分三种,一种一千圈,一种两千圈,一种三千圈。

    线圈引出线固定在喇叭用圆竹子切割粘接以后的支架上,线圈的另一头你们把他胶合在震动纸盆的中间,纸盆的圆边,粘接在圆竹筒边上。

    做完以后,你们用一个铜丝网子,把圆筒纸盆面封上,竹筒就用直径三到四寸的。

    这种先做他六个,每一种做两只。”

    林夕把图纸标注上——小动圈喇叭。

    接着,林夕拿出另外一张图,这张图很是奇怪,是一张长三尺有余的方尖锥体,还有支架,口径两尺,里面则是有两重铜做的圆筒子,长都有两尺。

    林夕说:

    “这是长号筒喇叭,用于远距离大声说话用的。

    咱们现在没有检验器材,缺乏实验,只能快速先实现了再说。

    这个号筒喇叭的底座,跟刚才小动圈喇叭底座类似,不过它要输出几十倍的能量,所以我们需要在底座把磁铁外圈排满。

    然后用一个铜做的通孔,把声音聚集发射出去,然后在另外一个圆筒里面,反射过来,传播到大号筒。

    这个东西,你们缺乏螺纹,就用铆钉吧,今后一定要做出螺纹吧。

    对了,铆钉前先实验,用炭精话筒接上喇叭和电池,使用好了,再铆焊。”

    宋庆、刘赐和扁宜昌都说:“喏”

    然后打算退步出舱,这时候玉器大匠车里和漆器大匠刁如沐开口问:“上人,就没有什么活计给我们吗?”

    林夕突然被提示了,说:“有,你们先留下。”

    于是宋庆、扁宜昌和刘赐,都急忙出舱准备到工坊。

    林夕画了三层东西,中间是一张浸透了油的纸张,前面是一张铜箔,后面也是一张铜箔,铜箔还焊有一根引线,整个东西有一尺高,直径三寸,紧紧地卷成一个大卷,外面用竹子盖封着。

    玉器大匠车里问:“上人,此物似是应该刁大匠来做,是什么东西?”

    林夕说:“电容器,可以用来储存雷电的东西,先做十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