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手机站m.dajiadu8.com,服务器懒得转移了,凑合看吧!没收益,所以空间有限,请见谅

首页

历史军事

战国第一公子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战国第一公子:顾城往事 第四十九章 交往吧!杠精!

    (ps:求推荐票!)

    《太公兵法》又名《太公六韬》,这本兵书可是来头不小,据传言,黄石公圯桥授书,送给张良的便是这《太公兵法》。

    还有说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,诸葛卧龙,他的师傅庞德公传授的兵法便是这《太公兵法》。

    虽然公子羽是在前世听到的一些传说,但足以见得这《太公兵法》的不寻常之处。

    太公即姜太公,姜太公封地在齐,寻书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齐国长歌台的身上。

    只不过公子羽没有想到,远在东边的齐国没有消息,反倒是近在眼前的顾城,最后可能有《太公兵法》。

    至于为何公子羽会寻到此处来,则是因为傅老藏书最多,也是最有可能的。

    公子羽下马,傅府便出一仆人,对公子羽行礼,随后问道:“家主问客是何人!”

    老伯一听就上火,这丫的是没长眼睛吧!公子羽顾城还有不认识的?而且先前老伯是按照公子羽的吩咐在三天前就交了名帖。如此郑重之下,这仆人竟然还问是谁来了,这就有点像,【公子羽,你叫什么名字?】类似的问话。

    “本国国主请授少上造,公子羽是也!”老伯扬着下巴有点趾高气昂道。

    仆人行了一个礼,进门通报,随后出门来,抱歉道:“家主传话,说他与少上造大人并无交情,还请大人见谅!”

    老伯张大了嘴巴,一副想抽人的样子。这傅老也太不给面子了吧!虽然你身份特殊,但公子羽也是亲授的少上造啊!

    老伯正要与仆人争辩,公子羽却把他拦住了。

    公子羽抬头,看了一眼没有匾额的傅府,对仆人客气道:“劳烦小哥再走一次,就说学生公孙羽前来拜会先生!”

    仆人再次躬身,回禀。

    很快,仆人就回来了,这次态度很恭敬,请公子羽和老伯进门。

    进了傅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老伯见带路之人走得急,在公子羽身后小声抱怨道:“公子,这是为何啊?你称这仆人为小哥,他竟然点头,这个是重罪。为何公子连公子称谓都不要了,他反倒让我们进来了?”

    “老伯这是何故?”公子羽笑着反问道。

    “一定是这傅老自视高傲,以为自己是国主的老师,要高公子几分。我本来还以为傅老在辩礼之时曾帮助过公子,他对公子很有好感,只是想不到,这家伙原来是想让公子称他为老师。肯定想占公子的便宜。公子等会可得小心了,就算那本兵法很是重要,公子也不能拿日后庙堂之事做交换啊!公子是不知这庙堂……”老伯大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越说是越没谱。

    公子羽连忙打住,小声解释道:“老伯别乱猜了,傅老乃学识渊博的老者,并非你想象的那般。《太公兵法》乃道家之兵法,收藏《太公兵法》者,非兵即道,显然傅老不是兵家,必然就是道家了!”

    “道家?也就是公子说的习黄老之学的学者?”

    公子羽点了点头,在先秦时期,还没有道家这个称谓,是后来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,在写下《六家》时给定下的称谓。

    因为老子写下的《道德经》上篇为德经,也有称为德家的。更多的还是把道家学说称为黄老之学,黄即黄帝,老即为老子。在后来,道家发展壮大,分支变多了,这才让黄老之学整体称谓,变成道家学术中的一脉。

    至于姜太公是否道家的争议,一直都是有的。姜太公应该是兵者,但由于《太公六韬》第一韬的文韬,和黄老之学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。比如《道德经》中提到的一句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。”用正道治国,以奇计用兵。奇计用兵,在《太公兵法》第二韬,武韬中就有体现。

    所有后世便把《太公兵法》定为了道家兵法。

    在推断出傅老是一名道者之后,便慢慢有点了解这个人有些“莫名其妙”的举动了。

    只是让公子羽不解的是,国主是用什么方法把傅老留在这里这么久的。

    走过与世家府邸相差无几的长廊,步入一座大殿,传殿而过,便来到了傅府的后院。

    眼前是一条丈余宽的人工河,河水静止,但隔断了通往后院尽头茅屋的路。

    一边是富丽堂皇的傅家府邸,一边是简陋朴素的茅屋,清心寡欲与名利融化,一河之隔,却是泾渭分明。

    老伯的脸皮抽动了两下,若不是亲眼见到,恐怕老伯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,傅府竟然还有这么一个茅屋。

    【这家伙不会是像公子一样,脑袋犯病了吧?】

    公子羽走过木桥,便见着茅屋前几步有一颗大树,树下便是席地而坐的傅老。

    傅老眼神微闭,仍然是一副自做高深得模样。当然,公子羽不会这么想,但是老伯一定会这么想。

    傅老似老僧入定,心神似乎进入了某种玄之又玄的境界。傅老面前摆放着一块美玉,这茅屋僻静之处,却出现了一块美玉,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,所以公子羽多看了两眼。

    公子羽恭敬行礼,对傅老道:“学生有一事请教先生,还请先生赐教!”

    傅老没有说话,甚至都没有看公子羽一眼。

    公子羽并没有意外,道家讲究的是【道无问,问无应。】没有传业授道之说,就算认下学生,也只会告诉学生天下间的道法,让学生自己感悟。

    能悟出来的,便是道。不能悟出来的也是道,所谓天下之道,无所不在。有点【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】的意思。

    就比如在辩礼大典时,公子羽作出的几个动作,傅老解答出来,这便是他悟出来的道,所以到最后,傅老也没有问公子羽,自己理解的意思到底是不是公子羽想表达的意思。

    公子羽自顾而坐,笑问道:“道者多言儒学乃伪学。只是不知,道法可有伪善之说?”

    傅老仍然闭目不语。

    公子羽继续道:“上善则若水,至恶则如火。水自甘其下,火自争其上。自古就有先圣言,水火不相容。学生只是奇怪,为何傅府水火兼有,且又如此相辅相成呢?莫非先生修的是道伪之道?”

    这句话就有点过分了,让一直在沉思的傅老都忍不住要怒眼相视。

    公子羽还嫌不够,继续道:“【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】方为大道。实不相瞒,学生入府为求得【太公兵法】。今见傅老如此,便知贵府并无此兵法。若有也定是伪书,学生告退!”

    公子羽起身就欲离开,起抛下了不屑的眼神。

    公子羽的意思是说,你道家讲的是朴素,你这把美玉放在面前,在傅府建茅屋,实际上却是自欺欺人,就算你有兵法,肯定也是假的。

    来别人府上,说自己要拿走别人的书,书还没见着就说是假的。这无疑是上门打了别人一巴掌。

    傅老忍耐再好,也忍不住要教训一二,起码不屑的应该是他才对,怎么一个小屁孩也敢对他不屑了?

    “【知人则智,知己则明】,汝不知人,也不知己。【不自是,故彰】。”傅老很是简洁道。

    公子羽吸了一口气,还好自己背过几天《道德经》不然还真听不懂傅老的话。

    【知人者智,知已则明】意思就是说,知道别人的智慧的,就是机智。知道自己的,叫做聪明。

    【不自是,故彰】不自以为是,便是彰显自己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,【低调就是最牛的炫耀】。

    而傅老的意思则是说,你既不明白自己,也看不透别人,却自以为是的彰显自己,你以为你很强,其实你却是一个很弱的人。

    公子羽呵呵一笑,老僧人,你也肯开口了?

    公子羽立马反怼道:“【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】,为何傅老要与学生相争?莫非是觉道法有亏?”公子羽哈哈大笑,傅老更是愤怒了。

    道家说,只要不与人争辩,天下人就能有人能和他争。

    而公子羽却成功的套上了傅老,还狠狠地嘲讽了一把。真是有点过分。

    不过公子羽也是没有办法,道家多出“杠精”,要想和“杠精”有交情,最好的办法就是怼他。

    就像庄子老“杠精”和惠子,他二人不是互怼出交情来了吗?【子非鱼】就是他们二人最经典的互怼日常。

    公子羽来到傅府,一是为《太公兵法》,二则是要跟傅老攀上交情。

    而公子羽没有想到傅老竟然如此难对付,公子羽迫不得已,只得破釜沉舟,用了一招,不结交,便结仇的计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