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手机站m.dajiadu8.com,服务器懒得转移了,凑合看吧!没收益,所以空间有限,请见谅

首页

历史军事

战国第一公子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战国第一公子:顾城往事 第四十二章 无辩之辩(三)

    卫冄扬手问道:“郁兄国策之言,推崇儒家治学之度,意以为何?”

    “推行礼制!”

    “儒家可是有【有教无类】、【亲疏有别】、【推行礼制】之说?”

    公孙郁点头,给予肯定。

    “仲尼弟子三千,与【有教无类】相符,但'半圣'仅仅七十二,与【亲疏有别】同。【有教无类】为名,【亲疏有别】为实。却是【名】【实】不符。郁兄可认?”卫冄笑问道。

    “【有教无类】为教之态,【亲疏有别】为人之态。二者不可混为一谈。”公孙郁想了片刻,凝眉答道。

    公孙郁想说的是,【有教无类】只是在对于渴望学习的人,用这种态度。而【亲疏有别】则是对人的态度。

    这种说法也成立,但卫冄所言却存在的。【有教无类】、【亲疏有别】如果把孔子的三千弟子拿来比较,就会发现这两者的矛盾点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只能算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的辩之中。

    作为优秀的“辩者”并不会在这里把人说死,“名符”(名家)子弟和道家不同,道家希望用道理来说服别人,而名家则是怼你,你管我说得对不对,反正就让你无话可说。

    等你回家了,隐隐感觉不对劲了,然而还是找不到话来反驳。这便是名家的“虚词之辩”,后世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“诡辩”。

    卫冄先造其势,为的就是后面的“虚词之辩”。

    “敢问郁兄,儒家之说,是【亲】在前还是【礼】在前?”

    “【礼】为大义,【亲】为小义。在礼法面前,亲疏则在后。”公孙郁答道。

    卫冄微微一笑,公子羽无奈摇头,显然,公孙郁中计了。

    如果公孙郁说【礼】、【亲】不同,虽会落下风,但也不会直接落败。这是卫冄为公孙郁设的陷阱,公孙郁只不过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。

    【礼制】为国之策,【亲疏】为人之德。儒家并非利己派,人在国面前,公孙郁会说【礼】在前【亲】在后,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。

    “听闻孔丘有一弟子,名为曾参……”

    公子羽听道曾参这两个字,就感觉公孙郁有些不妙了。

    卫冄要说的故事,公子羽曾是几度听闻。

    孔子有一弟子曾参,也就是曾子。一天别家的羊,跑到了曾参家的院子里。曾参的父亲,曾点,就把这头羊开肠破肚了。

    后来丢羊者来寻,便说是曾点盗羊。

    吃羊的还是孔子本人。

    所以就有了一个故事,说是叶邑的叶公,听闻此事后与其争辩,孔子说曾参就算知道这羊是别家的也不应该报官。

    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不得而知。

    但这个故事的背后却存在两个史料记载的事迹。

    这两个故事出自《韩非子》,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,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,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。而令尹却说:“杀掉他。”

    令尹认为,他虽然对国君忠诚,却对自己的父亲没有包庇,是为不孝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故事则是说,鲁国有一逃兵,孔子问他为何要做逃兵,这人说,家中有父亲没有人扶养。孔子认为这人是孝,奖赏了他,还推荐他去做官。

    这就是儒家的【亲亲】。

    而这两则要告诉人们的是,如果举报自己的父亲,是不孝,那么若是自己亲人对国不利,就不会有人再举报。更可怕的是,会给人一种错觉,对国君的不忠诚就是对父亲的孝。

    而对于鲁国的逃兵影响就更大了,鲁国一旦有了战事,做逃兵便不会是罪,不仅会得到孔子的奖赏,还会得到孔子的推荐。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则是,说出一个感人的故事。

    (原文为:楚之有直躬,其父窃羊而谒之吏。令尹曰:“杀之”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,报而罪之。以是观之,夫君之直臣,父之暴子也。鲁人从君战,三战三北。仲尼问其故,对曰:“吾有老父,身死,莫之养也。”仲尼以为孝,举而上之。以是观之,夫父之孝子,君之背臣也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,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。上下之利,若是其异也,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,而求致社稷之福,必不几矣。)

    卫冄之所以能把公孙郁闭上死胡同,还是因为《论语。子路》孔子与子路的对话进行辩。

    子路问孔子,“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“叶公认为直躬是正直的,因为他忠于国君。

    而孔子却说,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。直在其中矣。“作为父亲,应该为儿子隐瞒,作为儿子应当为父亲隐瞒。这才是正直的。

    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,【亲】是在【礼】(礼法)之前的。而先前公孙郁却想当然的说,【礼】在前【亲】在后,故而,公孙郁会辩无可辩。

    公孙郁有些颓然,想来在这种场合上落败,也是一件极为难堪的事情。更重要的还是,这关于他在顾都庙堂的命运。

    公孙郁在最无奈之时,把目光投向了公子羽。那目光充满着歉意和自责。

    公子羽回以淡淡一笑,更多的还是宽慰。

    “卫冄胜!”

    傅老刚宣布完结果,仲三子就先站来起来。

    随意行了一礼,不待卫冄发问,便先道:“【有教无类】、【亲疏有别】二者并无矛盾,当配以【因材施教】,智者教其能吾之学,稍愚者当教以为人之道。【有教无类】使世人皆通礼法,庶民尊其礼,世族守其道。此方为我儒家治学之道。”

    【因材施教】出自《论语。为政》,这一个观点抛出来,便很好的解释了先前卫冄之问。

    正所谓是先声夺人,仲三子以公孙郁同为儒家的角度上,先打了卫冄一棒。倒不是他为公孙郁打抱不平,更多的还是为自己考虑。

    要知道,先前卫冄所问,问的是公孙郁,是针对公孙郁的国策来进行辩礼的。

    仲三子不待卫冄发问,先借着公孙郁的角度,打击卫冄。不可否认,他的确很聪明。

    公叔伯更是不由得点了点头,对其很是赞许。

    仲三子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公孙郁,这个眼神的意思是不言而喻。无非是在公孙郁对比,同为儒家弟子,他是有多么的优秀。

    (ps:感谢【王者*龙少】、【拼搏人生】两位书友的打赏!稍后还会有一更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