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手机站m.dajiadu8.com,服务器懒得转移了,凑合看吧!没收益,所以空间有限,请见谅

首页

历史军事

谋明天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谋明天下:正文卷 第四百八十章 利好消息

    回到厢房,吴宗睿告诉亲卫队长,不准任何人打扰,同时命令所有亲卫都做好准备,翌日一大早卯时准时出发,前往辽东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张至发,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录,《明史》对其评价就是平庸,这也难怪,张至发接手温体仁出任内阁首辅,自崇祯十年至崇祯十一年,其担任内阁首辅的时间不过一年多,完全遵照温体仁处理政事的手段和手法,没有丝毫的变革,实实在在的说,张至发的能力比不上温体仁,其出任内阁首辅,有着完全的自知之明,所以他不会有任何的变革方式。

    穿越的吴宗睿,体验到了明末朝中争夺的激烈,对于张至发是另眼相看的,他认为张至发一点都不平庸,相反,张至发有自知之明,知晓自己的斤两,也知道皇上对于温体仁是怀有留恋之心的,所以在署理政务的时候,完全遵照以前的办法。

    朝中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,不管是浙党、齐党、楚党,还是东林党、复社,都是蠢蠢欲动,时时刻刻都想着掌控权力,这其中的东林党和复社,笼络的人员是最多的,要不是穿越的吴宗睿,给予了东林党和复社沉重的打击,此刻怕已经是东林党和复社的天下。

    大明朝廷已经是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舰,巨舰上面的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,丝毫不在乎,他们看到的就是自身的利益,由他们提倡的治理朝政的理论,正在贯彻实施,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护,而百姓的负担不断加重,导致民不聊生,而连年的灾荒,更是将北方的百姓逼到了绝路之中,农民起义此起彼伏。

    穿越的吴宗睿,终于明白了,为什么由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主手写下的《明史》,后来逐渐被史学家怀疑,而被标榜为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,后来也遭受到唾弃。

    在吴宗睿看来,张至发是聪明人,不过分的留恋权力,懂得自保。

    桌案上面的蜡烛早就点燃了,吴宗睿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函。

    这其实不算是真正的信函,而是朝书,是内阁首辅张至发抄录下来的,或许是觉得吴宗睿在辽东打败了后金鞑子,张至发想着吴宗睿在剿灭流寇方面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建议,所以带来了这份抄录的文书。

    吴宗睿当然不会提出什么建议,所以将文书带回来,说是看过之后再说。

    出任蓟辽督师之后,吴宗睿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辽东一带,很少关心流寇的事宜,包括潜伏在李自成身边的张东涛等人送来的情报,吴宗睿都没有特别的注意。

    张东涛等人送来的,是李自成等人的第一手情报,非常关键和重要,不过朝中对流寇的态度如何,如何部署剿灭流寇的事宜,现如今剿灭流寇的战斗进展如何等等,才是吴宗睿最为关心的情报。

    想不到张至发会送来这方面的情报,这是吴宗睿求之不得的。

    吴宗睿当然希望流寇能够长时间坚持,希望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力量能够壮大起来,能够与大明朝廷抗衡,这样对他是最为有利的。

    其实张至发带来了有关朝廷剿灭流寇的文书,吴宗睿敏感察觉到了,朝廷剿灭流寇的战斗一定是不利的,甚至可能出现了麻烦。

    吴宗睿早就明白,流寇是无法彻底剿灭的,朝政由士大夫把持,他们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,毫无顾忌的盘剥压榨百姓,导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穷,穷到活不下去,要么等死,要么造反,就算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首领被剿灭了,还会有其他的人冒头。

    张至发将流寇的消息整理成为综合的文书,给他吴宗睿看,就说明剿灭流寇的战斗进展不利。

    深深的洗了一口气,吴宗睿打开了文书。

    “流寇肆虐的地方扩大至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湖广、四川乃至于南直隶等地。。。”

    “五省总督洪承畴、监军高起潜屡次击败李自成、张献忠之流,奈何流寇势大,逃窜之速度太快,且大都在偏远之地立足,导致朝廷大军无法进剿。。。”

    “各镇大军难以统一协调,长期奔袭作战,导致粮草不济,偶有骚扰地方的状况,导致地方上怨声载道。。。”

    “朝中多有弹劾五省总督洪承畴之奏折,内阁对于洪承畴之剿灭流寇策略,亦是不满。。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流寇继续肆虐,势头再次壮大,则内阁建议皇上调整五省总督之人选。。。”

    。。。

    足足半个时辰,吴宗睿仔细看完了文书。

    一丝笑容出现在脸上,朝廷剿灭流寇不利的消息,对于吴宗睿来说,就是利好消息。

    应该说,洪承畴还是有能力的,当初洪承畴在朝廷之中崭露头角,就是因为剿灭流寇,三边总督杨鹤主抚的时候,洪承畴就看透了流寇首领的反复无常,果断采取剿灭的策略,斩杀了不少的流寇首领和流寇,后来更是数次获得胜利,大量剿灭了流寇。

    洪承畴成为西北的王牌之后,其重心逐渐转移到边关,负责抵御后金鞑子的侵袭,防止蒙古部落的侵袭。

    一直到吴宗睿主政辽东的事宜,洪承畴才完全抽身,专心对付流寇。

    想不到快一年时间了,洪承畴居然屡屡碰壁。

    当然,吴宗睿从文书之中的细节处,已经发现了问题。

    流寇逐渐变得强大,这是不争的事实,经过了上百次的厮杀,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,早就成长起来了,他们能够从容应对朝廷大军的进击,知道避实击虚,战斗对自身有利就拼命的进攻,对于自身不利就马上撤离,而且朝着偏远的山林之中撤离。

    对于流寇出现的巨大变化,洪承畴一时半会是不大了解的,他肯定还是采取老办法剿灭流寇,这就导致战斗失利。

    不过洪承畴也是有一定能力的,作战吃亏之后,马上就会做出部署上面的调整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,洪承畴受到了掣肘,而且是无法摆脱的掣肘。

    掣肘来自于两个方面,第一个方面来自于监军高起潜,高起潜代表皇上,拥有者至高无上的权力,有时候在调兵遣将方面,洪承畴怕还要听命于洪承畴,如果两人的想法不一样,洪承畴自然是没有办法全力施展。

    第二个方面的掣肘来自于内阁,那就是内阁大臣、兵部尚书杨嗣昌,这方面倒是可以理解,杨嗣昌的父亲杨鹤,曾经是洪承畴的直接上级,洪承畴某些时间不听命于杨鹤,剿灭流寇立下了功劳,让杨鹤受到皇上和朝廷惩戒的同时,自身也出名了。

    杨嗣昌对洪承畴的印象自然不会太好。

    洪承畴曾经是大明朝廷在西北的王牌,不管是剿灭流寇,还是抵御后金鞑子,朝廷都需要依靠洪承畴,所以洪承畴可谓风生水起,就算是作战有一定的失误,皇上和朝廷也会容忍,不会过度的追究。

    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,吴宗睿成为了大明朝廷在西北一带的王牌,实实在在的王牌,皇上和朝廷不再依靠洪承畴,自然对洪承畴的要求更加苛刻。

    而内阁大臣、兵部尚书杨嗣昌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,与洪承畴如出一辙,那就是嫉妒他人立下太大的功劳,以至于压住了自身的光辉。

    洪承畴以前太顺了,不仅是压制了杨嗣昌的父亲杨鹤,后来一段时间,也压制了杨嗣昌,如此情况之下,杨嗣昌会抬举洪承畴才是笑话了。

    况且第二个掣肘会影响到第一个掣肘,也就是说,监军高起潜肯定知晓内阁对洪承畴的态度,一旦察觉到皇上和内阁对洪承畴有看法了,高起潜肯定是推波助澜,不会给洪承畴好果子吃。

    时间慢慢到了子时。

    吴宗睿站起身来,微微的叹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“大明朝廷还有什么希望,以为剿灭流寇的战斗有那么简单吗,主帅与监军之间无法完全统一,内阁和兵部对洪承畴处处掣肘,这岂不是直接帮助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,让流寇的力量逐渐的壮大起来。。。”

    虽然流寇的力量逐渐的壮大,对于吴宗睿来说是利好消息,但是从长远看,对于意图称霸天下的吴宗睿来说,天下大乱,早就无数的贫穷,最终是不利的。

    打开厢房门,一股清凉的微风吹来,吴宗睿深深的吸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明日离开京城,前往辽东之后,辽东大规模的变革马上就要到来,吴宗睿打算推行的政策,与朝廷的要求肯定有矛盾的地方,不过他管不了那么多了。

    吴宗睿脑海里面,思路逐渐变得清晰,既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人能够在沈阳一带发展起来,大清国可以在这里诞生,那么他也可以效仿,就将辽东和沈阳等地当做大本营,在这一带大规模的发展自身的力量,然后抓住机会,取代大明王朝。

    离开京城之后,可能有很长的时间,吴宗睿都不会踏足这里,他的事情太多,潜心发展辽东,而且要凭着一己之力,彻底打败皇太极,灭掉大清国。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