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手机站m.dajiadu8.com,服务器懒得转移了,凑合看吧!没收益,所以空间有限,请见谅

首页

历史军事

重生三国之并州崛起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重生三国之并州崛起:正文卷 第四十六章 赈济灾民,厉行变革

    颜良文丑两人所领阻击部队几乎全为步卒,只有两人各自亲卫约六百余人是骑兵。

    眼下这种情形,想要抵挡敌军近乎痴人说梦,全军撤退又会遭到敌军骑兵追击,难以脱身……

    两人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,不约而同地传令召来彼此亲卫队,准备下令撤退。

    事实上,这并非二人自作主张,袁绍在二人率兵临行前,将他们召到身边,屏退左右,低语了一番。

    “若形势不妙,你们二人可见机行事,知否?”袁绍就差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了。

    “诺!”两人心领神会。

    是时候按主公所说的,见机行事了。

    撤退命令下达后,六百骑兵激起滚滚烟尘,向南而去。双方士兵都注意到了这六百人的举动。

    瞬间,“文将军逃走了”“颜将军不管我们啦”的呼叫在袁军阵地中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。

    不少本来面对气势汹汹的九原军就心中发虚的袁军士兵,纷纷丢下武器,拜倒投降。也有许多人试图效仿主将,向南逃跑,却很快被九原军骑兵追上,作了刀下亡魂。

    黄昏时分,袁军一万步卒已被消灭干净。张南焦触二人所领骑兵除部分逃走外,也全部或被俘,或被斩杀。

    此时,袁绍则正在平舒往广昌的路上,已是逃出了一大截。

    “想要追上袁贼恐怕是难了……”中军大帐内,沮授向徐锋指出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徐锋微微点头,若是继续作战,恐怕就是在广昌城下进行攻坚战了。

    徐锋站起身来:“自今春以来,战斗连连,其间大军不过休整一二次,粮草耗费亦是甚多,府库空虚。同时,我军破公孙,败袁绍,作战目的均已达到。”说到了这,他顿了顿,用威严的目光扫视诸将。

    “所以,是时候班师回城了。”徐锋收回目光,宣布了自己的决定。

    众将一齐唱喏,并无人反对。

    其中固然有服从主公权威的成分,也更是因为主公道出了实情。

    自开春以来,战斗连连,辗转千里,也是时候让将士们歇息一下了。

    大军就地休整三天后,分别开拔往各自原先驻防地点。

    班师路上,徐锋回想着一路上所见到的,惨遭袁军蹂躏的村庄田地,心情无比沉重。

    被烧成焦炭的房梁,推倒后摔得四分五裂的墙壁,触目惊心。

    地上的一具具平民尸体,大多肢体残缺,面部狰狞,被杀害前必然经历了极为可怖血腥的事。

    村中不少水井都被石块泥土堵死,磨坊内的石碾等物也被拆砸得七零八落。

    田野里,大片的麦苗被深深地踏入泥土中,少有幸存。沟渠水利设施,也几乎被破坏殆尽。

    不少过去富庶甲冠全州的村庄,只剩处处残垣断壁,块块荒废田野。

    路程走完,回到班氏,徐锋草草应付完大小文武祝贺与庆功宴,就召集沮授,温恢,国渊,徐邈等人,商议如何尽快恢复民生。

    “全州粮食库藏,尚有几何?”徐锋面色凝重地发问,他并不预期能得到一个好答案。

    “仅剩十七万担。”分管屯田事宜的别驾国渊如实回答。

    比预计的还略差一点!徐锋的心猛地一紧,深吸一口气。大军千里作战,粮食耗费太惊人了。

    军队作战期间,粮食除了供给作战部队,运输民夫,马匹食用,还要抵价支付盔甲器械制作修理的开支,再加上各地官府支取,竟将去年下半年十分充盈的府库,耗得几乎要见底了。

    “禀大人,若是要赈济百姓,这点粮食只怕是捉襟见肘,大军人吃马嚼,也得有开支啊……”猜出了徐锋心思的温恢小心翼翼地提醒道。

    “灾民照常赈济。”徐锋语气平静地发出了这道命令,似乎无视了温恢的提醒。

    众人个个面带犹豫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十七万担的粮食,还要拿来赈济百姓……

    “景山,你先暂领粮食一万担,分发各地,对受战乱荼毒,衣食无着的百姓进行赈济。而后,将各地被袁贼抢掠,缺衣少食的百姓统计,上报与我,我自有区处。”徐锋胸有成竹地说。

    约莫半个月后,徐邈将结果上报徐锋,徐锋一面看着上报数字,一面飞速计算。

    需要赈济百姓共五万三千六百一十一人,从现在一直赈济到麦收,共需要粮食四万八千担……

    九万五千多军队各项支用,折粮约为九万七千担……各地官府,取用粮食,约为三万担……

    共计十七万五千担,缺口是五千担,再留一万担保底应急,缺口便是一万五千担。

    徐锋冒出的一个想法是:出库存金银买粮。而后又迅速地否决了这个念头。

    时值春季,再加上战乱,官民粮食库存都降低到了最低点,这时还去购买粮食,只怕会使粮价飙涨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军队刚刚奋力死战,夺取大胜,也是不能动的。

    想来想去,只有一条路可走:官府厉行节约,精简人员!

    次日,徐锋就下令,召集辖境所有六百石及其以上级别文武,赶赴班氏,来听宣令。

    几日后众官到齐,徐锋先与众武臣以及部分文官在府上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。

    第二天,徐锋方召集麾下除张劫外的全部文武,宣布了半个月内,使各地官府开支降低到一万四千担以下的决定。各地务必捐不急之官,汰无能之员。具体执行,由沮授,国渊,温恢三人负责。

    此令一出,不少文官立即不顾主公在前,开始窃窃私语:压迫高高在上命官吏员,来赈济他们眼中如同草芥的流民,成何体统!

    当然,文官中也并非是一个声音。卫阜,国渊,温恢等得到徐锋倚重亲近的人,不必说自然是支持这一决定的。

    另外,一些出身孤寒的干练官员,对此也无太多反对意见,此次裁员针对的是无用闲职上的冗员,以及尸位素餐之徒。卫阜,国渊,温恢三人为主公倚重,又素来以公正闻名,此次裁员不会涉及自身。

    同时这些人大多出身卑微,孤身一人为官,并无亲朋好友在官府中,自然也就没有亲戚至交在被裁撤之列。

    因此他们犯不着出头反对。

    徐锋冷眼看着那些交头接耳的官员,一言不发,他在等第一个出头的跳梁小丑。

    终于,有人粉墨登场了。

    “主公,此令一出,大小官吏,势必受侵害颇多,望大人三思啊。”说话者,是以能言善辩闻名并州的河阴令董融。

    董融级别虽然不高,但交游甚广,代表性很强。

    “此法诚于官吏不利,然利百姓颇多,有何不可?”徐锋立刻反问道。

    “大人乃是与士人官吏,共治一方,非与百姓共治一方!”董融猛然抬起头,不顾君臣体统地迎上了徐锋已锋利如刀刃的目光。

    徐锋登时竖直上身,这句话,他似乎在哪见到过

    公元1071,北宋熙宁四年,宋神宗召对文彦博,讨论王安石提出的变法事宜。

    于是,便有了那段铭记在史书上的对话:上曰:“更张法制,于士大夫诚多不悦,然于百姓何所不便?”彦博曰:“为与士大夫治天下,非与百姓治天下也。”

    从三国到北宋,这群人吮吸百姓骨髓,供养自身的德性从来没变过啊!

    徐锋一时沉浸在这段思绪里,董融见状,以为将徐锋折服,于是继续开口:“依融愚见,不如……”

    “住口!”徐锋伸手直止董融,一声断喝。

    “河阴令董融,妖言惑众,所语荒悖,目无主上,即刻推出斩首!”徐锋命令一出,便有两名卫兵将董融牢牢摁在几案上,而后一把提起,扭出堂外。

    支持董融的众人纷纷离席拜下,用一片赤心,全是为了主公着想之类的话为他辩解起来。

    徐锋见状,面色更加冷峻的同时一声令下,昨日参与秘密会议的武臣和部分文官也立刻离席下拜,高声齐呼:“主公英明,董融当诛!”音震屋瓦。

    同时,大堂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原来是张劫率领一千精锐步卒,包围了议事大堂,随时准备捉拿反对者党羽。

    见此情形,并不炎热的仲春时节里,伏在地上的反对者们,已是汗湿浃背。